当归四逆汤牛皮癣 当归四逆汤治疗皮肤干燥

作者:小博 时间:25-02-14 阅读数:43人阅读

皮肤瘙痒中医十大治法(转载)

1、当归、白芍养血润燥;生地、何首乌滋阴润燥;丹皮、地骨皮清热凉血和营。有疹加白藓皮、地肤子散风透疹,使阴血旺盛,瘙痒自除。温通经脉止痒法:肾阳虚气化无力,脾阳虚运化失调,复感风寒湿之邪,客于肌肤,阻滞脉络,外不透达,内不宣畅。

2、皮肤瘙痒可以用当归、生地、丹皮、蝉蜕、黄连、黄柏等中药治疗,但是并非皮肤瘙痒都用这些中药治疗。皮肤瘙痒中医称为风瘙痒,根据病情、舌苔、脉象以及症状等,综合辨证为风热血热证、湿热内蕴证以及血虚肝旺证。

3、常用的方剂为当归饮子加减,当归饮子的组成有当归、芍药、白蒺藜、防风、荆芥、首乌、黄芪等。如果瘙痒较明显,导致失眠的患者可加夜交藤、首乌藤等安神助眠。老年人需避免搔抓和热水烫洗,不要用碱性较强的洗涤用品,建议洗澡后涂抹皮肤润肤剂,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皮肤干燥,较大程度的减轻皮肤瘙痒。

4、治法:养血润肤,疏风止痒。选方:养血润肤饮加减(《外科证治全书》)。药物:生熟地各10g、当归10g、黄芪15g、二冬各10g、花粉10g、何首乌10g、白蒺藜10g、防风8g、苦参15g、荆芥8g。加减:心烦急躁,难以入睡者加丹皮、栀子、竹叶、莲子心;大便燥结加火麻仁、郁李仁、莱菔子;瘙痒难忍加乌梢蛇、蝉蜕。

经方加减化裁技巧

经方加减化裁的艺术在于精准把握经典与临床的桥梁,仲景智慧的继承与创新。首先,我们需深入研读原著,尤怡等人的著作是入门良师,如《伤寒明理论》和《内经》的章节,它们揭示了经方的核心病机,如半夏泻心汤与小柴胡汤,其用药时机与剂量的调整是治疗成功的关键。

加减化裁:合病少阴加炮附子。血虚甚者加当归、鸡血藤。颈项僵痛加葛根。疼痛甚者加川穹。《医宗金鉴》认为桂枝与人参结合,能使气血充足,百骸理顺。人参与桂枝结合,能通行内外而益卫阳,表虚身痛可愈。尤在泾指出,人参味甘温,能固养气,实能生血。血气虚衰,非此不能发挥作用。

用竹叶石膏汤加减。处方①:生石膏15g(先煎),淡竹叶10g,生栀子12g,麦冬15g,太子参15g,知母10g,白茅根12g,连翘12g,莲子心10g,金银花12g,生薏苡仁30g,黄芩10g,法半夏6g。7剂,水煎服,每日1剂,每日2服。处方②:白鲜皮15g,大黄15g,紫苏子15g。水煎,外用漱口。

不过,无论太阳或少阴均有自汗和无汗显然不同的二种证型,虽依法均当汗解,但自汗者必须用桂枝汤法,无汗者必须用麻黄汤法。随证候的出入变化,而行药物的加减化裁。因而形成了桂枝剂类和麻黄剂类两大系列的解表方剂。

三七粉可祛瘀血生新血。半夏泻心汤加生白术、杏仁、火麻仁主治慢性结肠炎所致之便秘。半夏泻心汤加扁鹊三豆饮主治脾胃湿热引起的胃脘胀满等。总结:半夏泻心汤如能灵活加减,可治疗70%的脾胃病。经方的应用重在化裁,主证在而兼证之变化,不可胜数,临证也当变化万千。这是辩证的精髓。

黄芪四逆汤是治疗斑块状牛皮癣

1、《伤寒论》有人参四逆汤用于回阳救逆,这里的黄芪四逆汤用于破寒除湿,皆理太阴。人参内收,黄芪外散,四逆所化,各取所需。我临床上常配合自我艾灸,用于斑块状牛皮癣,多有奇效。

2、养生功效:血府逐淤汤是治疗血淤症的基础方。气虚血淤者,可用补阳还五汤以益气活血。寒凝血淤者,可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通络。淤热互结者,可用核桃承气汤以活血化淤、通下淤热。淤在膈下,可用膈下逐淤汤。淤在头面者,可用通窍活血汤。少腹血淤者,可用少腹逐淤汤。淤血身痛者,可用身痛逐淤汤。

3、黄芪赤风汤(生黄芪60g,赤芍15g,防风15g,地龙10g,鸡血藤30g,党参30g,郁金9g,川芎15g)每日1剂,配合活络胶囊(僵蚕、全蝎、蜈蚣按2:1:1生用研末装胶囊,每粒0.4g)3~5粒/次,每日2次,及西药卡马西平0.1g,每日3次。治疗癫痫60例,痊愈14例,显效25例,好转11例,总有效率833%。

4、疗效:用此药治疗虚寒型脉管炎30例,同时配服中药煎剂(桂枝、熟地、怀牛膝、鸡血藤、党参、黄芪、干姜、细辛、赤芍),临床治愈23例,好转6例,无效1例,总有效率为96%。经随访,一年内复发2例。

5、方用当归四逆汤或阳和汤加减。 冻疮治愈的关键是摆脱湿冷环境和温冷作业,保持冻疮局部温暖和干燥,否则易复发。较好的治疗方法有: (1)坚持用40℃水温浸患处。 (2)硫酸新霉素霜剂或呋喃西林霜剂外用,有效率达85~95%。

6、除辨证治疗外,此病近可用专方、单方验方、针炙治疗。

2021年1月10日少阴篇方剂总结

1、方剂: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附子汤方 药物:吴茱萸二升 生姜半斤 附子一枚(炮去皮,破八片) 当归三两 桂枝三 (去皮) 芍药三两 细辛三两 甘草二两(炙) 木通二两 大枣二十五枚(劈) 右十味,以水六升,清酒六升,和煮取三升,温服一升,日三服。 作用:“烦躁、呕吐、头痛”那一串的,是吴茱萸汤证。

2、麻黄附子甘草汤适用于少阴病二三日无明显症状,使用微汗发散。适用于急性肾炎水肿。黄连阿胶汤适用于少阴病心中烦悸、不得安眠等症状,适用于热病后失眠、慢性咽炎等。附子汤适用于少阴病背寒、四肢疼痛、脉沉等症状,适用于神经痛、慢性胃炎等。

3、、附子汤方 1)在朱鸟汤证出来之前,主症背发冷 2)妇人水毒体质,易流产 3)月经痛,手脚冰冷酸痛 4)头上发炎,背驼 1当归四逆汤 1)脉微而弱,身痛如掣 2)把阳气引到血里面 3)治血冷血虚,手脚冷,脉细欲绝。

4、方剂 乌梅丸 症状:好好的,突然一下不舒服,忽然呕吐,忽然烦,忽然头痛等,人的不舒服是一下一下忽好忽坏的 柴胡龙骨牡蛎汤 少阳病类挂厥阴来 温经汤(桂枝2当归2)——少阳 病在不里不外,厥阴结构,少阳药,作用在少阳区,不是厥阴区。

5、《神农本草经》:细辛,性温、味辛。主咳逆,头痛脑动,百节拘挛,风湿痹痛,死肌。久服明目,利九窍,轻身长年。一名小辛。细辛它的特别有效的地方,就是把水里面的寒气拔掉,那这么一个效果在伤寒还有另外一个方剂,是少阴篇的主方叫做麻黄附子细辛汤。

6、如白芷入阳阴经,主治前头痛(前额痛、眉棱骨痛);羌活入太阳经,主治部位在前、后头痛;细辛入少阴经,主治寒盛头痛连齿者;藁本入太阳经,主治巅顶及脑后头痛;防风性润,为治风通药,一般头痛风邪偏重者,皆可加入;川芎为头痛要药,有“头痛不离川芎之说”,主治正头痛,尤以偏头痛为宜。